以前總聽說一句話:太平洋的員警管得寬。
直到穿過皮子街看到了:太平洋地鐵站。這是我在這裡讀書時發現的「知識點」,但這足以給不知情的人們拿來調侃一番。
這裡本沒有太平洋,太平洋這一稱呼是源自「太平洋肥皂廠」。那時興辦民族輕工業,肥皂廠就由薛坤明和薛柏冬一同創辦。
△/ 圖為D+M工業設計小鎮裡的廠房舊址.
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「太平洋」三個字深入人心,一個普通的肥皂廠就次改名為「太平洋肥皂廠」,還流傳了一句廣告語「請用太平洋肥皂」, 「青龍牌」肥皂也由此名聲大噪。
如今的 「太平洋肥皂廠」早已消逝在歲月裡,僅從武漢化工廠舊址中尋找蹤跡。
△/圖為D+M工業設計小鎮修復一期舊址.
二零一八年五月一期工程正式完工,原處舊址改造成 D+M工業設計小鎮。一層二層可以參觀,有書吧、咖啡廳和講座區。樓上則為設計類創新創業孵化的辦公區。
再往裡走就能看到舊廠址,但現存的建築外表殘損嚴重,僅供遠觀,不建議進入到內部。
上學時多半是坐著公交一路從中山大道到仁壽路,坐輕軌的機會屈指可數。只有下了晚自習穿過皮子正街去畫室的路上偶爾會坐幾次。
白天穿過這條從「太平洋」到學校的路上我發現最多的是 「禽蛋批發店」。一家挨著一家,貨比三家說不定這裡的雞蛋便宜又新鮮。
這條街再傳統不過,巷子間都是自建的老房子。踏進這裡就會迅速被這股市井煙火氣感染,皮子正街更像是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小天地。 糕點、過早、菜市場,現在臨近過年,每家門面外都會曬魚、曬鴨, 還有的人家曬整塊蘿蔔。
傳聞中的皮子街站牌門口是一家圍滿人來買年貨的炒貨店,再往前走就是理髮店和裁縫店,這裡和別的老小區看起來沒什麼不同。 電線上掛著晾曬的衣服,這裡出街都是穿著睡衣襖子。睡衣襖子不僅是打麻將必備,買一件睡衣襖子穿不曉得比普通襖子暖和多少!
相對於生活氣息濃郁的皮子正街,仁壽路這條街上彙集的吃貨店家喻戶曉。
仁壽路美食集合店☟
① /煥章牛肉麵粉店/ 地址:解放大道376號
② /一品香牛雜大全/ 地址:仁壽路車站(集美湯包旁)
③ /嚴氏德潤福燒麥/ 地址:仁壽路368號
④ /絕味雞冠餃/ 地址:解放大道仁壽路車站後
⑤ /安慶水餃/ 地址:仁壽路與鍋廠台路交叉口旁
⑥ /777牛肉熱乾麵/ 地址:解放大道380附1號(近仁壽路天橋)
⑦ /周周龍蝦(仁壽路店)/ 地址:仁壽路116號(近仁壽路小學)
⑧ /濤濤平價菜館/ 地址:仁壽路35號
⑨ /集美湯包館/ 地址:漢口解放大道374附1號(解放大道路南)
⑩ /人生一擼老漢口燒烤/ 地址:仁壽路48號
⑪ /豪大大/ 地址:解放大道384-(1-4)
⑫ /玉媽豆花(仁壽路店)/ 地址:解放大道384-(1-4)
⑬ /特色腰花面/ 地址:仁壽路151號203室(仁壽路151號)
⑭ /民間瓦罐湯/ 地址:解放大道350號
⑮ /韓式卷餅/ 地址:解放大道384-05號18棟
在仁壽路上學自然是要會吃,就說過早。一開始我們26中的學生為了端碗過早進學校想盡了辦法, 有的從學校欄杆下遞進去,還要人放風。
有的跟隔壁文具店默契聯手,一手交五毛錢一手交袋子。把牛肉麵一裝放書包裡就能躲過門衛的視線。
後來到了高二,年級梅主任說允許我們直接帶過早進校,這才省了一頓折騰。
2015年夏天的那場大雨下午四點半就提前放學,學生們一手打著雨傘一手還要防止卷起的褲腿掉下。
赤腳走出校門已是當時整個校園的統一出行姿勢,當天的朋友圈都被這場雨刷屏。走在回家的小巷子裡才發現水已淹到膝蓋上,卷不卷褲腳根本不重要。
△/ 圖為去海校參加校慶的路上.
平時去百恒廣場吃午飯總會留意到海校門口站崗人,不論什麼季節天氣他們總是站得筆直而硬挺。
26中的校慶都是借用海校的禮堂,每年只有這個時候才會有機會進入。一路上都是穿著制服操練的學生,嚴肅有秩序的身影讓人印象深刻。